案例

跳出“思维反刍”,逃脱“丧文化”

有时候因为抑郁症,脑子里经常充斥着各种不好的想法,或者因为一件小事崩溃。这是抑郁状态中非常典型的症状,叫“思维反刍”。


什么是思维反刍?


,是一个人无法接纳和应对现实处境的心理代偿反应,其特征就是总会让人去思考过去无法改变的、或者未来还没发生的糟糕事情。比如不断对自己说,我怎么这么蠢,为什么明明知道那个包很容易掉东西还是把重要的资料放在包里?我真是蠢,为什么出门前不换一个包?我出门之前为什么不注意一下?不断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


有研究者提出这个概念,并且指出反刍思维是容易患抑郁症人群的一个思维特点,而且反刍式思维有性别差异,就是说女性更容易陷入反刍式的思维。这不仅是因为女性更爱自我反省,还因为她们总是喜欢把错误归咎到自己头上。


去年,小区有个女生和男朋友分手后选择结束生命。主要原因是,男友和他分手后,很快另寻新欢,而她却把所有的问题归咎在自己,认为是自己比不过别人,陷入一无是处的自责中,最终跳楼身亡。


什么事情我们不要去反刍的?


如果是你已经无能为力的事情,我们反刍则会带来更严重的心理伤害。


反刍的这种思维,它合理之处在于我们总想从过去的失败中得到经验。有人的确获得了经验,得到了学习,但也有人从失败中无法爬出。我们可以选择与别人聊一聊,防止自己不断沉浸在自己消极想法里。


但是要慎重考虑聊天的对象。如果那个人是一个特别苛刻,不会安慰你,反而只找你缺点的人,认为全是你的错,那么和他聊的情况叫“共同反刍”,就是两人共同讲不愉快的事情。


所以要找一个理性的人,哪怕他不够理解你,他只是在打岔,但是至少他不会和你共同沉浸在负面想法,那他就能帮助到你。


如何运用好反刍思维?


一、按下暂停键,转移注意力,停止反刍式的思考


没有什么比拼命不去想某件事更能迫使我们想它了。有时候我们的思维容易粘滞在某件事上,转不过弯,称为“强迫性”。


比如总觉得自己手脏,反复洗手就是常见的“强迫行为”。其实我们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帮助我们去关注其他的事情。


比如手脏,已经洗了一次之后,我去看本书,让自己的思维进入书的海洋,自然你就忘记了再去洗手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可能是对抗反刍式思维的最好方式。


大量研究表明,通过从事那些我们感兴趣或者需要集中精力完成的任务来分散注意力,可以扰乱反刍思维。


而且,分散注意力还能恢复思维的质量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一旦停止反刍,我们有效而迅速地运用智力技巧的能力就会恢复。不强迫自己持续去想,才能转移注意力、才能跳出,否则一直深陷其中。


二、改变视角,以旁观者的身份,眯起眼睛看事情


什么叫眯着眼睛看事情呢?即以旁观者身份,去看待曾经的画面,好比你是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而电视剧里的剧情和你毫无关系。


以为有些事情,给你带来了伤害,可能是你几个月后、几年后甚至几十年都无法忘却的,每每想起仍是一种伤害,而已如果一味的让自己去回忆,势必会加重回忆中的记忆和伤痛,可能还会带来二次伤害。


旁观者视角分析事件时,人们往往会重建他们对自身体验的理解,以能够提供新的观点的方式重新解读事件,当要求他们采用自我疏远视角的同时反思事件为什么发生而不是如何发生时,他们得出的结论更是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当你旁观者心态俩看待问题的时候,那些“电视剧里的情节”都可以让我们品头论足,而不是蓄意伤害了。


最后,送上16字心法总结一下:接纳痛苦,澄清价值,活在当下,持之以恒。



文章版权属争渡心理咨询,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章来源 http://www.anotherhelp.com/case/246

更多案例

如何礼貌地表达愤怒?

有许多理由会让我们怀疑当今世界,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过度愤怒。我们非常讨厌那些大喊大叫的人,以及他们的古怪行为,使小性子,缺乏理性,不愿意妥协,虽然听起来有点奇怪。不过坚持

2020-07-07 16:26:40

咨询师:张丽

详情

如何降低期望值,提高安全感?

其实,期望值并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合理。 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的幸福程度,最终还是取决于他主观层面的感受和对关系的解读。合理的期望值是有利于爱情保鲜和提升幸福体验的。

2021-07-06 10:07:54

咨询师:向林

详情

焦虑症是什么?如何改善?

焦虑症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在临床上焦虑症可细分成分离性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症、特定恐怖症、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怖症)、惊恐障碍、广场恐怖症、广泛性焦虑障碍、物质/药物所致

2020-08-18 17:05:46

咨询师:徐俊朋

详情

推荐咨询师

丁思远

广州争渡心理咨询专业心理咨询师——丁思远,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证会员,南方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擅长婚恋情感、情绪管理、亲子家庭、心身健康、个人成长等领域心理咨询。

婚恋情感 情绪管理 亲子家庭 心身健康 个人成长
请填写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马上回拨给您,请您接听客服来电
(客服电话:0755-86703504 / 18922884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