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面镜子,
我将用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我们常开玩笑说,孩子在十八岁之前都是父母的代言人。虽然是句玩笑话,但此言非虚,孩子永远都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央视就曾拍过一部名为《镜子》的纪录片。纪录片记探访了三个问题少年背后的故事,其中一名叫泽清的少年一度道破了这层真相:我终于发现,我就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诚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
泽清成长在一个高知家庭,外公外婆都是大学教授,父母工作也体面,但他却没有顺理成章的成长为“品学兼优”“领居家的孩子”,反倒是脾气暴躁,遇事非打即骂,对待母亲甚至会动刀。
泽清这反常的举动,后来在母亲哪里找到了答案:“我妈哪一块,就是脾气比较暴躁,然后有一些创造家暴的行为。讲到最后,她一定都说自己是对的。我爸跟她解决不了的时候,一般就会用暴力。”
我们经常听的几个词叫: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尤为如此。
我曾认识一位搞艺术,酷爱哲学的父亲。平时没事儿在家里喜欢诵读并思考古圣先贤的智慧之书。妻子是油画创作者,两个人都相信“不教而善”,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在于他们的实际行动而非空洞说教。孩子的教育也一直没出问题,人们都夸他家孩子聪颖懂事。然而有一天,这位父亲被老师叫去,说“你家孩子最近经常大人。”他回来后反思了很长时间,想不通自己和妻子在家都很少高言一句,更不用说动手打人了,女儿到底是跟谁习得这个行为的呢?
直到有一次,他在女儿玩游戏时看到她拿起武士刀跟一群西装男一顿对砍,瞬间明白问题之所在:女儿动手打同学,完全就是跟着游戏有样学样,混淆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结果。
妻子听闻后,提议删掉女儿的游戏账号或者没收ipad。这位父亲听闻立即反对,因为女儿在游戏中的装备以及等级都是她辛辛苦苦花费时间来建造的,没有人能接受自己创作的作品被毁于一旦,女儿也一样。
这位父亲思虑半天后,决定采用一种温和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女儿明白暴力行为的不当所在。
他开始减少玩手机和电脑的频率,并在被女儿打了之后假装受伤,倒在地上开始大哭。妻子看到之后呢,也很认真的配合演出,找药箱假装上药。女儿看到这一幕后,顿时满眼泪花的抱着他,一个劲儿说着:爸爸对不起。
从那之后,这位父亲发现女儿打人的行为逐渐减少,老师的反馈也印证了这一点。
由此可见,父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父母希望孩子今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
上文中提到的那位相信并遵循“不教而善”教育方法的父亲,就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陪伴孩子成长,关心关爱孩子的生活,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也都是善良且正派,在生活中也是非常自律,认真工作,估计家庭,热爱学习和思考。
相反,一些父母直接缺席了孩子整个成长期,在外面像个人样,回家里却一副鬼样。还有的父母成天要求孩子认真读书,自己却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看电视打麻将,还有的在外面是部门负责人,回家却对家庭、对婚姻极不负责,出轨发展婚外情。
当孩子出现迷失行为时,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无论在体力,智力,财力还是生活能力方面,成年人在这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未成年人没有抗衡资本,所以只能被动接受父母的编排。无论是给予生命的决定权,物质提供的决定权,照顾程度的决定权还是性格发展的决定权,父母都是握有绝对权力的一方。
从身体到心灵,孩子的一切,都是父母造就的。
我在做青少年咨询的时候发现,很多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关键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长。
我曾经在讲课时遇到一对父母,问我说:张老师,我的孩子在学校经常打人,我们已经被老师叫过好多次了,回来也很严肃的教育过他很多次,可还是经常和同学打架,该怎么办呢?”
我听后瞬间知道怎么回事了,就问他们:“你们平时在家是不是就老打他呀?”
之间他们互看一眼,然后就沉默了。
还有父母打电话要带孩子来咨询,我了解大概后一般就会直接说:“孩子不用来,你来就行了。”
想我之前遇到一个家长,从开始接电话就滔滔不绝的倒苦水,我开始还会有一搭没一搭的接几句,后来就干脆听她讲,后来她发现我没有回应,也安静了下来,我就直至问题要点说:“你的孩子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你。你太焦虑了,很多不是问题的事情,到你这儿来也成了问题。”
现在很多家长都是,因为他们自己心理有问题,却总觉得问题在孩子。
所以,家长要有一个意识: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骂孩子,首先反观自身,分析自己的哪种教育方式导致孩子这样。
就像孩子们努力为你们做的那样:“我是一面镜子,我将用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文章来源 http://www.anotherhelp.com/case/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