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上)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答:不断抑制不住愤怒、无能为力、怨恨,尤其是无助感,会持续蔓延一段时间。然后便一直想哭、恼怒!容易被惊吓。

 

 

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 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题主首先回想一下自己有没有发生过此类事件呢?想要判断自己是否得了PTSD,可以主要以下方三个方面进行判断。

 

最先对创伤后应激综合征的研究,是对参加过战争的军人,他们表现出了许多和严重应激反应相似的症状。创伤后应激综合征的主要症状表现在下列方面。

 

1. 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

这是PTSD的中心症状,它以各种形式反复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主要表现为反复地闯入性地出现有关创伤性事件的痛苦回忆,没有警告,就像“从天而降”,不需要刺激或者相关引发物。有的可能会生动地看到当时的情境,并伴发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好像创伤再次发生,如同电影中“闪回”。有的可在梦中反复重现创伤性事件或做噩梦。当患者接触类似创伤性的处境,如看到电视屏幕上的类似情况、旧事重提、故地重游或周年纪念日,或接触象征该创伤性事件的刺激,如曾在树林中遭受暴力者见到树林、亲身经历越战者听到直升机螺旋桨的声音,患者容易触景生情而引发强烈的心理反应(如恐惧、痛苦或抑郁等等),或者是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发抖、呼吸加快等)。

2. 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

患者回避谈及与创伤有关的想法、感受及话题,或回避可能勾起恐怖回忆的事情和环境,似乎已经遗忘了此事。有时可表现出一种“麻木”感(情绪迟钝),患者在整体上给人以木然、淡漠的感觉。患者感觉自己似乎难以对任何事情发生兴趣,过去热衷的活动同样兴趣索然;感到与外界疏远、隔离,甚至格格不入;似乎对什么都无动于衷,难以表达与感受各种细腻的情感;对未来心灰意冷,严重者可万念俱灰,以致自杀。此外,有的患者可以部分或完全不能回忆创伤时的经历,这种对创伤史的遗忘会增加诊断的困难。例如有一类患者,具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其他所有症状,但却唯一回忆不起明确的心理创伤。

对创伤性记忆的回避可以暂时缓解痛苦,但是却强化了回避性行为。分离或者麻木也是为了切断闯入性创伤记忆与痛苦情感之间的联系。情感分离所带来的结果有积极的一面,即避免了强烈的情感,但也有消极的一面。严重的情感分离会阻碍个体与他人建立正常联系,享受日常生活,保持创造力以及计划未来等多个方面。

3. 警觉性增高

经历创伤的人会体验到过度的警觉性。这说明个体长时间处于“战斗或逃跑”的状态,就像正在经历创伤性事件一样。即便是在比较“安全”的情境中,个体也做好了随时应对威胁的准备。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会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环境中的威胁性信息(高易感性)。过度的警觉性会扰乱个体的正常生活,使人容易疲劳。同时,个体还会体验到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或者易醒,易激惹或暴怒发作,过分担惊受怕,注意力难以集中,即使集中也不能持久。

4. 其他表现

PTSD患者的内疚和自责的情绪反应也非常常见。它有多种形式,如:因为自己的幸存而产生负罪感,因为不能阻止别人的死亡而产生负罪感,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未表现出勇气而产生负罪感,因为别人受更多的痛苦而产生负罪感,因为创伤部分是由于受害者的过错而产生负罪感。他们最常见的想法是:“如果我做得更好的话,那么他还会活着”,或“如果我不这样做的话,也许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他们常常把可怕的结果归结为自己的责任,认为他们本应该在创伤前或创伤发生的过程中做出不同的决定。如一名交通事故的幸存者会为妻子的死而自责,认为那天不坐那辆车就不会出事了;一名洪灾中的幸存者因没有对邻居的呼救做出反应,而只管自己的家人而感到内疚。

失去亲人的居丧反应与负罪感密切相关。这种负罪感可加重他们的悲伤与痛苦,不利于情绪的表达,不利于对丧失亲人与失去生命中一部分的生活状态进行调整,这妨碍了他们与他人的沟通以及建立新的建设性的社会关系。

还应注意的是,儿童也可发生PTSD,但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常可出现害怕、担心、身体不适、敌意、失眠、带有鬼怪形象的噩梦;行为变化也较常见,如原先活泼的儿童变得安静了,而安静的反而变得吵闹、富于攻击性。有些经历创伤的儿童可能会出现自己活不了多久的念头。有些儿童会失去已经习得的技能,如说话的能力,或失去对大小便的控制能力。由于年幼的儿童不善于描述自己的问题,因此了解其所遭受的身体虐待或性创伤就十分重要。创伤对儿童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其本身当时所造成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对其成年后的后遗效应。早期创伤可导致成年期出现性格问题、焦虑、精神病态思维、分离症状、对自己和别人有暴力倾向、自杀意念和行为、酗酒以及不良的人际关系等。

如果提供的临床资料很完全,临床表现典型,对PTSD的诊断是不难的。但是,如果病人主诉不太主动,医生或治疗师又不善于提问,则可能漏诊。为了避免漏诊,在询问时要注意对下述线索的发掘:

1)对于有睡眠障碍的可疑病人,要详细了解病人关于做梦的情况,尤其是噩梦的细节。

2)对于有社会性退缩的可疑病人,要详细了解病人对周围人的态度、交往的各种表现,与人相处时病人的情感体验,病人对亲友关怀的反应等,以确定有无PTSD特征性的回避或一般性迟钝麻木的表现。

3)对于有行为问题的可疑病人,要比较事件发生前和现在的行为模式看有无改变。情绪暴发,行为粗鲁尤其是暴力或破坏性行为,酒精或药物滥用尤其是为了“麻醉自己”不去回想往事,平时心情不稳定,等等。如果青少年期没有过这些情况,那就要高度怀疑PTSD的可能。

4)有些病人的主诉是一堆模糊的躯体不适,而病人又回避谈论创伤性往事,会谈时应该想到PTSD的可能而对病史和精神现状进行全面的评定,以免误诊。

阅杂酝鄄Ⅳ中 孕栽杂阅的具体诊断标准中按病程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亚型,猿个月之内称为急性 孕栽杂阅,超过 猿个月称为慢性 孕栽杂阅。对于一些比较少见的现象,如在创伤性事件发生至少 远个月以后出现者,称迟发性 孕栽杂阅。悦悦酝阅鄄猿关于 孕栽杂阅的诊断标准与阅杂酝鄄Ⅳ唯一的差别是病程标准必须达到 猿个月。

 

1. DSM-IV 诊断标准:

A. 患者曾暴露于某一(精神)创伤性事件,存在以下二者:

1)患者亲自体验、目睹或遭遇某一或数件涉及到真正的或几乎导致死亡或严重的损伤,或者涉及到自己或他人躯体完整性遭到威胁的事件;

2)患者有强烈的害怕、失助或恐惧反应(注:如是儿童,则代之表现为行为紊乱或激越)。

B. 长时间反复地再体验创伤性事件的经历,至少表现出下列一项以上:

1)反复地闯入性地出现有关创伤性事件的痛苦回忆,包括意象、想法或知觉(注:如是儿童,为反复地进行表达创伤主题相关的一些游戏);

2)反复出现关于类似创伤性事件的梦境(噩梦或梦魇)。(注:如是儿童,可能是叙述不清的令人可怕的梦);

3)突然发生的情感体验或行为,似乎创伤性事件又在重演(包括某些在清醒或酒醉时的似乎轻松的感觉,如错觉、幻觉及分离性闪回)(注:如是儿童,可出现持续创伤的再现);

4)患者接触类似创伤性的处境或接触象征该创伤性事件的刺激时,产生极大的精神痛苦;

5)患者接触类似创伤性的处境或接触象征该创伤性事件的刺激时,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

C. 持续地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处境和事件,或有普遍性反应迟钝或麻木(创伤前并不存  在),至少包括以下三项:

1)努力避免有关创伤性事件的想法、感受或话题;

2)努力避免从事或接触可以唤起痛苦回忆的各种活动、处境或人物;

3)不能回忆创伤性事件的某些重要方面(心因性遗忘症);

4)对多种重要活动的兴趣显著减退;

5)与其他人疏远,对亲人有陌生人似的情感;

6)情感范围显著变窄(如不能表示爱恋);

7)对未来失去向往,缺乏对未来的想象、希望和打算(例如,不期望有一个好的工作、婚姻、儿女或正常的生活享受)。

D. 警觉性增高的症状,表现出下列两项以上:

1)难入睡,不能维持长时期熟睡,易醒;

2)易激惹或易发怒;

3)注意力难以集中;

4)过分警觉;

5)过分的惊跳反应。

E. 病程超过一个月。

F. 此障碍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工作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受损。

注:急性指病程在三个月之内;慢性指病程在三个月以上;迟发性指症状在应激后至少六个月才发生。

 

(在DSM-IV中,若创伤后的精神障碍不足四周,并在创伤事件之后四周内发病者,称急性应激障碍。暴露于创伤后的急性反应阶段,分离反应、睡眠紊乱、焦虑、恐惧反应和 躯体症状通常是主要的问题,而易激惹和抑郁症状比较少见。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与PTSD相似,主要区别是分离性症状比较突出。急性应激障碍虽不一定继发PTSD,但它是预测PTSD的一个高危因素。)



文章版权属争渡心理咨询,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章来源 http://www.anotherhelp.com/case/141

更多案例

女性抑郁系列二

女性抑郁的症状和前期迹象,以及治疗渠道

2020-07-02 15:52:00

咨询师:徐俊朋

详情

科普:金童综合症

许多成年后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我们早年缺乏足够的爱造成的,我们在精神上变得不健康,成为缺乏自信、焦虑、偏执和羞愧的牺牲品。因为在过去某个时候,我们失去了必要的温暖、关心和同

2020-07-18 13:53:34

咨询师:潘峻峰

详情

应该相信第一印象吗?

有时,你抑制不住,就是无法改变对某个人的换印象。那么,当你做出苛刻的初次判断时,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呢?

2020-06-28 18:48:27

咨询师:吕丹丹

详情

推荐咨询师

李玉屏

广州争渡心理咨询师——李玉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沙盘游戏治疗师,青少年儿童心理咨询师,就读于东北大学心理学系

儿童青少年心理 婚恋情感 情绪困扰 神经症性问题
请填写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马上回拨给您,请您接听客服来电
(客服电话:0755-86703504 / 18922884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