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多重人格是为了什么!?

分离性身体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以往称之为多重人格障碍。确切的患病率尚不得而知。被诊断患有DID的女性是男性的3~9倍。此障碍通常在儿童期开始发病,典型的是在5岁以前,在一段时间的被虐待经历之后开始,但多数病人都是在20~30多岁间首次被诊断出患有此症。一旦出现此种障碍,如果不经过治疗将会持续一生。一般此障碍一旦形成之后也不会有较大的、实质性的发化。很大一部分DID患者同时表现有其他的心理障碍,如药物滥用、抑郁、躯体化障碍及边缘人格障碍、惊恐发作、进食障碍等。DID几乎只发生在西方文化中。 


多重人格为了什么?为了逃避自己不能应付的情境。几乎所有关于多重人格的成因的理论都是从这样一个假设开始的。至于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这些过程是怎样发生的,不同的理论则有不同的回答。


1. 心理动力学的观点:防御焦虑


19世纪末,分离性障碍才开始被比较广泛地研究。这方面的先驱是法国心理学家Pierre Janet,他认为,一个或几个心理功能可以与其他的心理功能分开,并在意识之外执行这种功能。不过,与Janet同时代的弗洛伊德把分离性障碍作为癔症的一种来看待。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提出我们的心理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本我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内心的“小恶魔”(原始的欲望),超我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圣人模式”(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而自我的任务就是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关系。就好似我们想吃顿美食大餐,本我说吃吧吃吧我已经流口水了;而超我却说不行最近减肥呢,给我吃点热量低点的食物!最后自我在权衡之下决定:饱餐一顿才有力气减肥。


弗洛伊德相信,人类的许多基本欲望是与现实或超我相冲突的,这种冲突产生了令人痛苦的焦虑。为了保护心灵免受焦虑的折磨,自我压抑这些欲望,并设法防御它。分离性障碍,实际上,正如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神经症的那样,都是极端的、不恰当的防御造成的。多重人格的病人成为一个不同的、过去被禁止的我(self),而其自我(ego)对这一切毫无所知,这样就可以保护个体的心灵免于受到严厉的、超我的谴责。


经典的动力学派对分离性身份障碍的这些解释显得有些不足。有研究者指出,在这种障碍中,被禁止的我并不是无意识的,相反,它是有意识的。现代心理动力学学者提出了对分离性身份障碍更复杂的病因学解释(见Alloy, et al, 1996)。Kluft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在面对极大的困境时有一种分离的特殊能力,即极端关注一件事,而将其他事都丢开的能力,分离障碍的症状就会逐渐形成。


比如,一个小女孩,她有想象出来的同伴(许多DID病人都报告曾有过这类同伴)。当她遭到性虐待并且没有成人可以保护她时,她可以将受虐经历扩展想象为发生在她想象出来的同伴身上,以最终否认自己有这样的经历;她还可能形成第三个惩罚性人格,惩罚当然是针对虐待者的;也可以发展出一个保护者人格,以满足她被保护的需求。时间久了,这些不同的人格或许在个体碰到其他令人不快的事情时,也会起作用。这些子人格可能会在很长时间里并不显露,但当个体遭遇新的重大创伤时,它们会表现为外显的交替人格,即出现了分离性身份障碍。


DID患者使用了分裂(splitting)和分离(dissociation)的防御方式来保留好的自身和好的客体,分离了不相容的心理内容。分离同时意味着除去感觉或认识的某些方面,或者说它意味着意识状态的改变,以此来从意识中除去某种事件或情境(见吴艳茹、肖泽萍,2004)。


很多研究指出,有97%的DID病人,在他们的生命早期中经常是受到身体或性虐待的(见Comer, 2001)。但这种报告都是回溯性的,这些回忆出来的虐待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在研究者之间存在争议(Butcher, et al, 2004b),而且,受到虐待的儿童中也只有一小部分发展出DID。另外,童年期遭受过虐待的经历不仅出现在DID病人的报告中,也出现在边缘型人格障碍、进食障碍、抑郁等病人的报告中。目前的看法是,童年期残酷的虐待并不罕见,而且这种虐待对个体的发展有非常不利的影响,也可能使病人发展出病理性的分离症状(Butcher, et al, 2004b)。


2. 生物学观点:大脑功能缺失


分离性障碍,包括一些精神病性症状,看起来像是神经病学疾病的产物,而不是心理过程的产物。从神经科学研究者的观点来看,有些所谓的分离性障碍或许根本就是神经病性障碍。有一种理论(见Alloy, et al, 1996)指出,分离性症状可能是未诊断出的癫痫的“副产品”。在对DID患者第一次正式临床描述中,就提到过癫痫样抽搐。另外,有些癫痫症患者报告有分离性体验,如人格解体及恶魔附体。不过,这种理论只适用于某些分离性症状,不可能解释DID,因为这种障碍远远比癫痫患者所报告的分离性体验更为复杂。


另一种更生物性的假设是,在我们人体内部都有一个反叛的亚部分,这一部分在体验一种不同的现实,过着一种另类的生活。只不过,正常的大脑知道怎样压抑这些亚部分。当压抑这些亚部分的大脑受到损伤或有改变时,分离性症状会出现,也就是允许反叛的部分表现自己。这种想法受到一些研究的支持,如有一个此类病人,在其胼胝体切除后左手经常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如偷钱、在公共场合解开衬衣等;并且这个病人还用另一个名字来称呼做这些事的自己的那部分。还有一个支持证据,即DID病人的主人格和主要子人格被大脑的两半球分别控制着(见Alloy, et al, 1996)。


当然,这个理论比癫痫理论更属尝试性的,并且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排除心理的原因。


另外,还有一种神经发育的观点。Kelly A. Forrest在整合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DID的眶额叶模型(orbital frontal model, OFC)。这个模型假设眶额叶通过它对颞叶的组织行为功能的保护性的抑制,在DID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一个受虐待的环境中,“我”(Me)或“关系中的我”(Me in relation)的概念非常的矛盾,以致把它们整合起来会破坏直接的目标指向的行为,发展中的OFC会把感觉到的冲突的“我”或“关系中的我”的概念整合到目前的纤维联系中。然而,被感觉到的,在一个情境中被抑制的“我”的概念,在另一个矛盾的、需要它来组织当前行为的情境中不能被分离。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冲突我”(conflicting Me)的抑制,维持了所需要的“矛盾我”(contradictory Me)的概念系统。也就是说,当一个更加连贯的“我”或“整体我”(global Me)在儿童发展中的一些情境下起破坏作用时,OFC对直接情境下的行为的整合起了保护作用,却牺牲了对更高水平的、有组织的“我”这一概念的整合和跨情境运作的功能(见吴艳茹、肖泽萍,2004)。


至于DID有没有生物遗传性,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有研究者发现,在某些案例中,DID的父母,也显示出某种的分离性症状(见Comer, 2001)。


3. 行为学和社会文化学的观点:社会角色的分离


行为学家认为,分离性身份障碍是一种习得的应付方式,是为了获得奖赏或逃避压力的一种反应。人们在分离过程中采纳了与自己原来身份不同的一种社会角色,而这种角色得到了强化,因此固定下来(见Alloy, et al, 1996; Comer, 2001)。这种观点与心理动力学观点的相似之处在于焦点都是在病人的动机上,而其动机都是逃避。不同点是,心理动力学认为这个过程是无意识的,而行为学观点认为分离性症状是由于强化才维持下来的。


与行为学者相似,社会文化学者认为分离性症状是社会强化的产物。Spanos(见Alloy, et al, 1996)于1994年提出一种理论,即分离性身份障碍是人们用来为他们的某些行为获取同情和逃避责任的一种策略。他们会说,这些行为是另外的人干的,他们无需负责任。更有意思的是,Spanos认为,在发现、治疗这种障碍的同时,临床治疗师也得到了奖赏,因为他发现了一个这种引人注目的障碍的病例。于是,这种障碍被创造了出来,治疗师和病人都开始相信它的存在,因为他们各自有理由这么做。


4. 认知的观点:记忆功能失调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分离性症状本质上是记忆障碍。在每一个病例中,分离的是病人“自传作品”的全部或部分。这种障碍被发现时,病人的技能(程序性记忆)和一般的知识(意义记忆)通常完整无损。受到损害的是病人的情节性记忆,或者说是个人经历的记录。并且,它也只是部分受损。还有一点,有证据证明,病人保持了关于他们过去历史的内隐记忆。病人失去的是关于分离性材料的外显记忆,也就是说,失去了将这些材料提取到意识中的能力。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选择性外显情节性记忆的缺失?有三种不同的认知理论。


第一种称为“状态依赖”(state-dependent memory)记忆。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处于与原事件发生时相同的情绪状态下,对这件事就更容易回忆起来(见Alloy, et al, 1996; Comer, 2001)。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严重创伤性事件被遗忘,因为类似的极端情绪状态不可能再次出现。这种理论也能解释分离性身份障碍,即不同的人格有不同的情绪特点。


第二种理论涉及控制要素(control elements),意指那些将其他信息分类及可以激活或抑制其他信息提取的事实。Schacter和他的同事们认为(见Alloy, et al, 1996),一个人的名字或许是情节性记忆最大的控制要素。如果忘记了名字,生活也被忘记了。 在某些病例中,当遗忘病人面对自己的名字时会突然恢复记忆,这个发现支持了这种理论。


第三种理论与“自我参照”(self-reference)有关。Kihlstrom(见Alloy, et al, 1996)于1987和1990年指出,我们提取自传性记忆是通过将它们与代表自己的情况联系起来。比如我们不会单独记忆高中时代的舞会,我们会把它们记忆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而其他种类的记忆,如2+2=4,不牵涉到自己。在分离性遗忘和漫游中,被忘掉的都是有关自己的信息,即所谓情节性记忆,因为它是依赖于自我参照的信息,而知识性的记忆不涉及个体自己,因此没有被遗忘。



文章版权属争渡心理咨询,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章来源 http://www.anotherhelp.com/case/256

更多案例

春季十种异常心理现象需谨慎

心理异常不仅是指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以及身心障碍和心身疾病,而且也包括一般心理问题。春季气温回升,冬天的压抑情绪也被艳阳高照一扫而空,但需要警惕的是,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出现异

2020-10-07 15:07:44

咨询师:吕丹丹

详情

理智的想一下,我们应该找个什么样的人结婚生活?

最理智、 能够既综合又立体多面的标准就是,找一个心智成熟、心理健康的人结婚。 这个条件可以把妈宝、PUA类型、渣男以及海王排除在外,这些人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心理发展不够健全形成

2021-07-21 13:54:23

咨询师:彭仕涘

详情

我想要很多很多男人!丨储男癖

有一类女人,她们会“钓鱼”囤积一些还不错的男人,有点类似“海王”但是她们又不是爱的泛滥。反而,他们极度缺乏自信,对爱的不自信。她们总是盼望下一个会更好,而又不肯放弃手上的

2020-08-12 17:22:29

咨询师:吕丹丹

详情

推荐咨询师

乔雅玲

乔雅玲——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婚姻情感咨询师

恋爱婚姻 个人成长 亲子关系
请填写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马上回拨给您,请您接听客服来电
(客服电话:0755-86703504 / 18922884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