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为什么孩子那么容易对游戏上瘾?

描述:

关于所说的正反馈,任何事物产生兴趣,做了就必然有收获。收获的是渴望得到满足后的愉悦。

关于生活除了游戏就不存在丰富的事物,没有游戏的时候,人类也很擅长在生活中发现乐趣。

游戏带来的说到底都是浅层的愉悦,没有真正身心上的愉悦,个人认为。

从人类大脑及生理构造上解释一下吧。


 

回答:

 

孩子之所以对游戏上瘾,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想要”。不是因为被“惯坏”,而是因为爱不够;不是因为“我自己”想玩游戏,而是“我们”想玩游戏。

 

记得有一位孩子在咨询时曾经说,玩游戏,是因为“无聊”,游戏并不能给他带来快乐,但是很刺激,有一种“很虐”的感觉,让他想不停地玩下去。另一方面,“我的同学、朋友都在玩游戏。”

 

我们先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对游戏上瘾。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1953年,两位年轻的科学家曾经研究过一只小白鼠,他们把一个电极植入到小白鼠的脑中,通过电极来刺激大脑的某个区域。这只小白鼠不停回到笼子里那个它曾经被电击的地方,看起来还想被电击。原来,科学家把电极安在了错误的位置,但也阴差阳错地发现了大脑中一个受刺激会产生强烈“快感”的区域。

 

两位科学家发现的,其实并不是快感中心,而是现在神经科学家称为“奖励”系统的东西。每当这个区域受刺激,大脑就会说“再来一次,这会让你感觉良好“。每次刺激,都让小白鼠寻求更多的刺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刺激本身,却不会带来满足感。

 

当然,不仅仅是电极能激活这个系统。世界上充满了能带来刺激的东西,例如设计精良的电子游戏,能让我们变成“小白鼠”,去追求对快乐的承诺。这时,我们的大脑就会对“我想要”的东西非常入迷,而说“我不要”就会比较困难。

 

这个奖励系统是怎么刺激我们行动的呢?当大脑发现获得奖励的机会时,就会释放出多巴胺,这是一种神经递质。它会告诉大脑其他部分它们需要注意什么,如何才能得手。很多人以为多巴胺能产生快乐的感觉,其实那种感觉更像是激励。它不是喜欢、满足、快乐或真正的奖励会带来的感觉。

 

《自控力》一书的作者曾经指出,设计游戏的人,有意识地控制了人们的奖励系统,不断出现的奖赏、关卡、虚拟地位、成就等级和各种彩蛋层出不穷,这样就激发了人们的兴趣,让我们的多巴胺神经元不断燃烧,让我们难以戒得掉游戏。电子游戏的刺激,甚至和使用苯丙胺产生的多巴胺一样多。2005年,有一位28岁的韩国人因为沉迷于一个游戏,连续奋战五十多个小时,死于心血管衰竭。

 

游戏中的各种刺激、奖励设计,几乎几秒就有一个,比现实生活要丰富得多,每次克服挑战,又会刺激我们的多巴胺。孩子在游戏中沉迷后,就会觉得现实生活很“无聊”。

 

让我们上瘾后不能自拔的原因,还和前额皮层有关。如果前额皮层没有发育好,受损了,或者过于劳累,自控力就会比较弱。孩子的前额皮层还不是发育得很完善,这就导致自制力比较差,很难对游戏说出“我不要”。

 

在玩游戏的时候,渴望比愉悦感更容易让人上瘾。

 

然后我们从心理需求的角度,看看为什么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

 

孩子都是渴望爱的,但是却未必能如愿。

 

一方面,可能家庭缺乏高质量的陪伴,或者父母本身也特别手机控;另一方面,可能孩子在学业、或者人际方面受到了挫折,受到了一些心理创伤,为了逃避这种压力,就通过游戏去排解负面情绪。当孩子没有很好的方式去应对这些问题时,就会用游戏来摆脱负面情绪。

 

家庭环境不良和学校压力过大,会让孩子产生情绪、认知和人际关系失调,孩子就会借助网络来缓解压力,找到安慰,逃避现实的困境。

 

当然,这个层面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父母多加关注。

 

最后,从社交的角度,来分析孩子游戏上瘾的理由。

多人游戏有社交属性,孩子会觉得同学都在玩,我也应该去玩,不然就无法和其他同学有共同语言,玩不到一起。他们只是把大自然的“游乐场”,搬到了游戏上。

 

为什么大家孩子面对丰富的世界,兴趣没有游戏大?因为很可能TA的小伙伴,都在网络上玩游戏。于是,玩游戏成为了孩子进行社交的一个手段。

 

作为父母的,不妨去组织一些孩子们都能参与的户外活动,让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参与。

 

这就是我的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章版权属争渡心理咨询,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章来源 http://www.anotherhelp.com/case/532

更多案例

如何治疗强迫症?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强迫症是问题,而人不是问题。作为心理工作者,我们非常了解和理解强迫症患者及家属的担心与焦虑,请不要太过担心,相信经过积极治疗,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需要

2022-03-07 18:50:00

咨询师:王琦

详情

“网络暴力”是什么心理?我们该如何面对?

网络暴力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暴力形式,它是指一类由网民发表在网络上的并且具有“诽谤性、诬蔑性、侵犯名誉、损害权益和煽动性”这五个特点会针对他人的名誉、权益与精神造成

2020-08-26 15:22:37

咨询师:徐俊朋

详情

职场中的“懒马效应”

经济学中著名的懒马效应。如果你一直让人觉得可有可无,那么你就离被踢开的日子不远了。不是故意要扎你心,而是世界变化太快,不努力,分分钟就会被淘汰。既没有背景,也没有家庭支持

2020-08-24 15:28:23

咨询师:南方

详情

推荐咨询师

胡雪

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一级婚姻家庭咨询师,心理动力学取向咨询师,沙盘游戏治疗师

儿童青少年 个人成长 恋爱困惑
请填写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马上回拨给您,请您接听客服来电
(客服电话:0755-86703504 / 18922884964)